英漢兩種語言都有被動語態,但由于表達習慣上的差異,英語往往習慣用被動語態來表達,而漢語則用主動語態來表達。在英譯漢時,大量被動語態的句子需要通過種種方法加以處理,以保證譯文通順流暢地表達原意。英語被動語態的漢譯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譯成漢語主動句
將英語被動語態譯成漢語主動語態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一) 保存原文主語
當英語被動句中的主語為無生命的名詞,而且句中不出現由by引導的行為主體時,翻譯時往往將原句中的主語仍然譯成主語。
The meeting is scheduled for April 6th.
會議定于四月六日舉行。
Water can be changed from a liquid into a solid.
水能從液體變成固體。
When rust is formed, a chemical change has taken place.
當銹形成的時候,就發生了化學變化。
(二) 主賓顛倒
英語中很多被動句子在表示行為主體的詞前都加上by,翻譯時可將這類by結構中的賓語譯成主語,而將原來的主語譯成賓語。
She was given a new pen by her father.
她爸爸送給她一支新鋼筆。
Heat and light can be given off by this chemical change.
這種化學反應能放出熱和光。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solar energy is now being used by us.
現在我們只能利用一小部分太陽能。
有時英語被動句中并未出現by結構,而只是代之以一個由介詞短語構成的狀語。這時仍可采用主賓顛倒的譯法,將介詞短語中的名詞或名詞詞組譯成句子的主語。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for living transmission in our country.
我國已將通訊衛星用于實況轉播。
The numerical data concerned are provided in the next chapter.
下一章提供了有關的數據資料。
(三) 增加主語
有些英語被動句并未在句中出現表示行為主體的詞或詞組,在翻譯這類句子時,可適當增添一些不確定的主語,如“人們”、“有人”、“大家”、“我們”等。
The issue has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人們對這一問題迄今尚未進行過徹底的探索。
She was seen to enter the building about the time the crime was committed.
有人看見她大致在案發時進入了那座建筑物。
What we say here will not be long remembered, but what we do here can change the world.
我們在這里所講的話,人們不會長久記住。然而我們在這兒所做的事,卻能改變世界。
二、譯成漢語無主句
英語中有些被動句不需要或無法說出行為的主體,因此,翻譯時往往譯成漢語的無主句。這時,原句中的主語一般譯成賓語。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prevent the epidemic from spreading quickly.
已經采取了措施來防止這種流行病迅速蔓延。
Water can be shown as containing impurities.
可以證明,水含有雜質。
The unpleasant noise must be immediately put an end.
必須全部停止這種討厭的噪聲。
三、譯成漢語判斷句
有些英語被動句并不突出強調被動動作,而著重對事物的狀態、過程和性質等加以描述,其作用與系表結構類似。因此,翻譯這種英語被動句,經常采用“是……的”判斷句式。
The decision to attack was not taken lightly.
進攻的決定不是輕易作出的。
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
印刷術是從中國傳入歐洲的。
The manuscript was sent to the printer in London a few weeks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手稿是在法國革命前幾周寄往倫敦付印的。
The credit system in America was first adop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in 1872.
美國的學分制是1872年在哈佛大學首先實施的。
四、譯成漢語被動句
有些英語被動句著重被動的動作,因此,翻譯時仍然可以翻譯成漢語的被動句,以突出英語原文的被動意義。一般說來,被動句指的是具有被動形式標記的句子。雖然英語被動語態使用范圍頗廣,但其被動標記卻很單一,主要是“be+動詞的過去分詞”及其變化形式。另一方面,漢語 被動句式使用較少,但其被動標記要繁雜得多。漢語中表達被動意義的語言手段主要包括使用“被、受、遭、讓、給、由、把、得到、受到、加以、得以、為……所、由……來”等等。
相關閱讀
(來源:滬江英語 編輯:Ro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