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亞洲國家在發展史上正在翻開綠色環保的新篇章。這也是為什么一千多名商業領袖、政界人士和學者們匯聚亞洲博鰲論壇,把環境問題列入他們年度重要議程的主要原因。2008年亞洲博鰲論壇于4月11日開幕,本次論壇深度關注全球經濟衰退問題、糧食和能源供應波動問題、油價繼續上升問題、貧困問題以及全球變暖問題。
博鰲論壇成立于2001年,是亞洲及其他大洲有關國家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高層次平臺。吸取日本經濟發展、亞洲四小龍崛起、中印取得巨大發展等多種經驗而制定的提議,如果能夠成為會議主題并獲得亞洲政界和商界領袖的認可,那將會是一個及時而頗有成效的突破。
即使在經濟年均增長6%的亞洲,仍有大約6億人過著一天只有一美元或者以下的生活。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當各國政府承諾將與民眾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各國企業急于謀求更多經濟利益的時候,進一步發展成為大多數亞洲國家經濟事務的首要任務。在急于追求經濟發展時,很少會有人停下來問,這種高速增長的經濟方式是否做到了可持續發展,或者環境問題帶來的代價是否太高。
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據表示,快速的城鎮化和工業化使亞洲發展中國家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總量的29%,比三十年前增長了3倍。到2030年,亞洲國家需要在能源部門投資6萬億美元,由此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占全球總量的42%。
顯而易見,這已是個警報。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波動起伏、大多數干旱或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的減少和水質的降低、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以及生物多樣化的減少,亞太地區成為了易受天氣變化影響的區域。貧窮地區將會遭受更多由天氣變化帶來的災難,比如洪水、干旱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將變得更加容易受到瘧疾,登革熱等疾病的侵害。
到2020年,淡水資源的短缺將會給亞太地區約12億人口帶來災難。而到2050年,中亞和南亞地區的糧食產量將會降低一半。由于全球氣候繼續變暖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將迫使上千萬居住在低洼地區的人無家可歸。
聯合國的報告稱,亞洲的主要沿海城市,包括曼谷、雅加達、卡拉奇、馬尼拉、孟買以及上海等,很容易遭受不可預測的洪水破壞。就在本世紀,生活在圖瓦盧、馬爾代夫及孟加拉國沿海城市的人們將有可能成為“環境難民”。
那么到底有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法呢?原則上的真正改變是必須的。博鰲亞洲論壇就是提供了這樣一個理想的平臺。在這里,商業領袖們將會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商討“責任投資”事宜。
來亞洲投資的外商已經適應了現狀,因此政府應努力通過協商,使本地以及外資合作伙伴確信有關政策已經變化。
首先,無論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的地位和聲望,在這些地區應加強現有環境法律的實施。采取“殺雞儆猴”的方式會讓大家更久更好地了解這種信息。然后,對那些加快“褐色轉變成綠色”過程、擁有環保提案的公司要給予獎勵。政府可以利用其政策,向跨國公司解釋他們期望這些公司在他們的國家如何投資做生意。搶占全球市場份額不是取決于企業領導高喊的綠色口號,而是要看他們真正的綠色行動和創新產品。
中國不應該只承諾責任投資,同樣也要總結和學習三十年來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自三十年前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也把經濟發展擺在了首位。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央政府決定通過把官員績效和節能減排掛鉤這一措施,以遏制只為發展不惜破壞環境的行為。最新成立的國家環保部把綠色經濟與企業的借貸、證券和保險聯系起來,從每個步驟來加強對企業的管理。
從另一方面來說,“責任投資”也是從全球的角度進行考慮的。隨著全球經濟關系的日益緊密,中國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成為利益相關者。對中國以及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來說,都應該警覺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和能源緊缺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說,同樣也需要確定中國的投資方向,在創新和資源節約領域的投資遠遠要比在節約勞動力上的投資重要(這是西方國家創新的重點)。
如果中國在經濟轉型中起到主導作用,那么在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中就必然具有競爭優勢,并且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勢必將(在世界市場)處于主導地位,斯蒂格利茨說。“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沒有選擇的余地。在今后幾十年中,這是中國要實現經濟強勁和可持續地發展的唯一出路。”
(中國日報記者 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