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美國大片《阿凡達》火了。從北美到歐洲,再到大洋彼岸——中國,票房收入超過14億美元。《阿凡達》帶來的視覺震撼是一時的,對文化市場的反思則是長久的;如何使文化真正成為產業,凸顯硬實力,就更耐人尋味,它關乎整個社會體系的變化。
過去一年,全世界遭遇了歷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實體經濟幾乎被虛擬經濟拖垮。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阿凡達》的投資人反周期運作,大膽地投入了近5億美元。電影上映以來,票房收入不但證明了制作者大膽抉擇的正確,而且證明了文化產業雖然不屬于傳統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業也格格不入,但它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能夠帶來真金白銀的產業。
其實,市場上永遠沒有無相布施,所有投資行為都是追逐回報的。開發新技術、創建新業態的投資行為看似無償服務社會,實則孕育財富。當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到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對文化娛樂的支出會大幅提升,加之數字技術發展,精神文化生產領域商機越來越大。如今3G、移動電視、網絡電視等與之息息相關的行業得到空前發展,便是最好例證。
應該看到,盡管《阿凡達》誘發了一場觀賞潮,IMAX影院更是一票難求,黑市票價被炒到好幾百元,但中國人用于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支出依然無法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僅以電視為例,我們收看電視幾乎免費,人均年消費額僅為美國的1.2%。相反,美國電視完全商業化,就連相當于央視的大型電視廣播公司的節目也要收費。這個事實從反面說明,在逐漸步入小康、建設和諧文明社會的過程中,精神層面的消費隨時可能出現山崩一樣的裂變。在新紀元的第二個10年,中國傳媒行業將出現超出市場預期的行業性增長。
可以設想,在市場發育相對成熟的美國,一部大片上映,尚且給相關公司以及相關領域帶來了收益;那么在正全面趕超世界的中國市場上,精神文化產業的商機更大,特別是有線電視、音響出版、電影演出等行業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從近年來國內出版業平均每年增長16%、電影票房每年增長25%的速度看,我國精神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再以《阿凡達》現象類推,市場上經營付費頻道和高清點播的天威視訊,專注暢銷書和數字出版的時代出版,帶有央視背景、從事影視制作的中視傳媒等公司都可能演繹出中國的《阿凡達》。
本人特別關注華誼兄弟公司。這家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占據了全國電影票房的16%,電視劇數量也位于市場前列。除此之外,華誼的贏利方式還有廣告和經紀業務,國內很多大牌明星都在華誼麾下,指望他們安排檔期,提供演出機會。尤其是華誼上市過程中,眾多大牌導演和明星加盟持股,相信不僅僅是友情客串。他們也會像《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那樣,追求名至實歸,絕非無相布施。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歐葉)